《私人订制》:高端商务伴游当三个男人的爱开花但没结果
这最初来源于冯小刚,他在自传《我把青春献给你》中写了两节“葛爷”。自1992年《编辑部的故事》算起,他与葛优的合作已超过20年,两人又都是北京人,“爷”什么的显得亲密。后来二位江湖地位日盛,称呼就定下来—冯导都这么开口了。
没到场的另一位“爷”是王朔,《私人订制》的编剧。王朔编、冯小刚导、葛优演的模式,中国观众再熟悉不过。带着京腔的调侃,小人物的喜泪,从上世纪 90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。冯小刚称王朔是“王老师”,他改编过许多王朔的作品,也被认为有着王朔烙印的喜剧风格。但他们的合作曾中止过十年,冯小刚继续和葛优征战银幕,王朔则沉寂许久。直到2010年的《非诚勿扰2》,三人才再次重聚。今年12月19日上映的《私人订制》,是这三个人的又一次合作,只是这一次,他们的化学反应—没了。
同样是在12月17日,华谊兄弟为包括基金、券商在内的大型机构投资者们举行了《私人订制》提前看片会,结果第二天,华谊的股票就跌停了。坊间提供的猜测是,这些大投资者认为影片低于预期,因此通过二级市场砸盘离场。甚至有市场人士这样评价:“这就好比同在一个饭店吃饭,上市公司为机构投资者定制了高级包厢,而中小投资者却只能在大堂里吃。更可悲的是,机构们吃完饭就擦嘴走人,最终买单的却是中小投资者。” 故事:我最喜欢吃剩饭
《私人订制》的故事和《甲方乙方》如出一辙,讲一个帮人们实现梦想的公司,专门为不同客户量身定制“圆梦方案”。客户中有想当领导并自愿接受财惑的司机,有立志追求高雅的俗导演,还有想变成有钱人的河道清洁工人。无论要求多离奇,公司都尽力满足。 会上冯小刚与葛优并肩的背影—三缺一:王朔没有来。维持了数十年的兄弟情义,《非诚勿扰2》之后再度携手,但再也找不回往日的默契和辉煌。
“其实也可以叫《甲方乙方2》,但就是为了躲这个‘2’。”冯小刚说他经常在时尚圈看到“订制”二字,就用上了。换个名字不还是炒冷饭?他没有避讳外界对这部电影最大的质疑:“007都炒了多少年的冷饭了,40多集了。寅次郎的故事,那多了。这饭值得炒。”接着,他话锋一转,耍了个贫嘴,“我一天当中吃饭最香的就是夜里两点多钟起来拉开冰箱门找剩饭,我最喜欢吃剩饭,入味。”
这一切要追溯到冯小刚和王朔的“好梦公司”。冯王并非发小,他们要到27岁之后才有交集。冯小刚是通过郑晓龙认识王朔的,那时王朔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,冯小刚还是个无名的美工师。王朔提携颇多,不仅拉他进《编辑部的故事》,还举荐他写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。冯小刚在自传里写王朔的章节名称是“抬头望见北斗星”。两人关系好,和彭晓林一起成立了“好梦公司”,主业是影视咨询。
“好梦公司”拍摄过五部半作品,只有《永失我爱》、《一地鸡毛》、《情殇》有幸面世,《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》开机不到十天就被勒令停拍,《月亮背后》遭禁。不过这段时间的生活实在逍遥,冯王二人结伴赴宴,有一段时间逮谁捧谁,朋友、企业家、师长一个不落。这些经历后来都被写入《甲方乙方》。葛优饰演的姚远和几个朋友在街上到处捧人,说好话像开水龙头一样。他们承诺帮人们过上梦想成真的一天,公司就叫“好梦一日游”。
借着王朔小说里“3T”公司的原型,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,《甲方乙方》奠定了冯氏喜剧冷面幽默的特征。他们三人私下里也互相吹捧。1993年,冯小刚曾写过一篇《谁戒我也戒不了这一口》的文章,文中开头就说:“我曾经不止一次面对面地把王朔夸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,这是从认识他的那天起就开始的了。”王朔也没少揶揄,在《你不是一个俗人》里把冯小刚写成“捧人专家”。
还是葛优比较憨厚。王朔有次夸葛优:“我要出去跟别人说,国庆节晚上我和葛优一起吃饭来着,你们说,有人相信么?”冯小刚马上接茬:“您说的是梦话吧。”葛优乐开了花。许多年过去,“他仍记忆犹新念念不忘”,冯小刚写道,葛优说,“真舒服”。 中断:我们不要一起死
冯小刚和王朔的合作曾中止过十年。“好梦公司”的影视作品总是被毙,无奈好梦终成空,王朔远走美国。1997年,冯小刚想把王朔的小说改编成《甲方乙方》,曾给王朔打了个电话,要求能不能不署王朔的名字。王朔想了想,同意了,还告诉冯小刚:“咱们分开吧,他们是冲我来的,你有机会活,不要一起死。这部大获成功的电影没有王朔的任何名分。”
冯王的合作,至此中止,恩怨交情究竟如何,外人也不得而知。这十年间,冯小刚和葛优一起经历了脱离王朔后的转型。转型并非一夜之间,至少到《天下无贼》,剧本始终通不过审查,有关机构认为不能让一个贼当主角,是王朔建议“让刘若英怀孕、拜佛,自己这辈子毁了,还是希望下一代美好”,才得以通过。
这十年里冯小刚放开了手脚,有《手机》、《夜宴》、《集结号》这样的类型之作,有《唐山大地震》这样的命题作文,有《一九四二》这样的夙愿达成,也有《非诚勿扰》式的轻松小品。王朔在电影方面也没闲着,为徐静蕾操刀《梦想照进现实》,鼓励俞飞鸿拍出《爱有来生》,不过,这一切与冯小刚已经无关。
而葛优在这个十年继续巩固了自己中国第一男演员的地位,不仅证明了自己拿得了影帝演得了喜剧,而且形象极为亲民,冯小刚总结得好:“对于人性的弱点毫不掩饰,私心杂念也是层出不穷。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将心比心,对别人也能像对自己一样宽容。这就更让观众不拿他当外人了。”
葛优非常谨慎,不喜欢随便评论别人。《私人订制》首映会上,主持人李咏让他评价一下同戏的演员,葛优非常为难:“评价人这事儿,年轻时做,现在不做了。”拗不过去,只好说:“白百合高,漂亮。李小璐美丽,没有白百合高。郑恺,帅。他们演技都很好。”一旦别人夸自己,马上说:“我只是一个演员。” 在《私人定制》里,愿望规划师杨重(葛优饰)、情境设计师小白(白百何饰)、梦境重建师小璐(李小璐饰)与心灵麻醉师马青(郑恺饰)四人组成的公司,以“替他人圆梦”为自身业务,专门为不同客户量身定制“圆梦方案”。
有人问到他,怎么看姜文和冯导都争他来演戏?冯小刚先不乐意:“这是对葛大爷的不尊重。”葛优仍是看不出任何情绪,云淡风轻的样子。白百合说,拍戏的时候他们有笑场,但葛大爷从来不笑场,实在太过淡定。
这估计也是冯葛合作久的一个原因。“戏外的葛爷待人友善,懂事,通情达理,没架子。”冯小刚曾写道:“葛爷只有亲人,没有仇人。”
王朔和冯小刚都属于尖锐的人。他早年在随笔录《无知者无畏》中,称冯小刚是影响其前期创作的两个人之一。“冯小刚眼风极佳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夸起人来十分舍得自己。他的逻辑是:我就是把人夸过了他也不能跟我急。夸的时候就把什么事都办了。这都是北京小人物的生存智慧,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自保同时又能吃得开。听上去挺悲哀的,其实是小人物唯一可以多少保持一点自尊的方法。”王朔写道:“所以,也不要羞羞答答老是暗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,大家都是互相利用,各取所需,谁也没亏了谁。” 情怀:不捧人了,改送钱
葛优在《私人订制》中的戏份并不多,“我在电影中就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”,“拿到剧本我就知道了,就是串场。毕竟我年纪也大了。”
《甲方乙方》戏里戏外那浓浓的江湖情、兄弟情,到《私人订制》的三个独立小故事里不见了踪影。葛优和其他三位主演,白百合、李小璐、郑恺之间,并没有更多的火花。“拍这个电影心态特别简单,就是拍个快乐的电影,大家觉得是我应该拍的、葛优应该演的贺岁片。” 王朔早年在随笔录中评说冯小刚“眼风极佳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夸起人来十分舍得自己。这都是北京小人物的生存智慧。”
这种贺岁片原本就与王朔脱不了干系。尽管《甲方乙方》之后的《不见不散》、《没完没了》不再有王朔的参与,冯氏喜剧的基调没有变过:“他笔下人物的嘴脸都酷似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朋友。而这些日常的生活,和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,经王朔一番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,竟变得如此生动、令人着迷。这种与时俱进的视野和观察生活的角度,对我日后的导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成为了指导我拍摄贺岁片的纲领性文献。”
“王朔写的台词,虽然看着是大白话,但非常讲究,只有葛优能演。”冯小刚在《私人订制》的首映式上说。但《私人订制》或许沿袭了《甲方乙方》的故事,基因却早已改变,除了主人公之间没有火花,圆梦也变得简单。《甲方乙方》里的客户还有爱情梦、守口如瓶梦,葛优们要费尽心思说尽好话,情谊就在这互动中产生了。《私人订制》里,所有的梦想都可以用钱完成,“捧人”已经不再重要。
在接受电影人焦雄屏采访的时候,冯小刚直白地说:“拍《私人订制》完全是为了还(王)中军一个情,你帮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(指《一九四二》)。当时我就说,如果赔钱了,我一定给你拍一个让你赚钱的。”
摆明了冲着票房去的电影,还有《非诚勿扰》系列。铁三角的首度复合是在《非诚勿扰2》。“《非诚勿扰》有我们这一代的生活,是讲老了的事儿。”冯小刚说,“我和王朔都是人到中年了,对生活的认识、感受和过去也是不一样的。”或许由于60年代人对生活和生死的感悟,促成了彼此的和解。三个曾经嬉皮笑脸的大男人在电影里真情流露了一把,动人的台词比比皆是:“我可以相信你吗,我的朋友?”“除了我,你没有别的选择。”
筹备十数年之久的呕心之作《一九四二》上映后,票房成绩并不理想。冯小刚必须再为华谊拍商业片赚钱,贺岁喜剧无疑是最稳妥的选择。冯小刚对《私人订制》的心态如同游戏,“这个电影纯属胡扯,好玩”,“第一个故事叫‘不正经’,第二个故事叫‘不着调’,第三个故事叫‘不讲理’”。冯小刚说,他写这戏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合理性。口号也从《甲方乙方》时的“成全了你也陶冶了我”,变成了《私人订制》的“成全别人,恶心自己”,把自己的主体性降低到不能再低。 回归:我没什么愿望了
找王朔写《私人订制》,在冯小刚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。他们的合作方式延续了20年前的样子:“我们俩坐那,王朔口述,我打字。偶尔,我也加两句,然后王朔再整理一遍。他说我们把这当一个玩的事情。我们俩找个地方一住,每天上午我们俩聊,下午我打球他写。晚上不聊这事儿,基本上是喝酒。”
半个月后,王朔说行了。他交稿后,冯小刚得把刺儿捋一捋,“不能太扎人”。改出来的结果,还是能看出来一些讽刺:范伟饰演的司机圆了当领导的梦,拍照的时候,郑恺提醒他,把手表给摘了。“现实生活中哪里有这样的人,我拍的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”,冯小刚坚决否认他在影射现实,并特意在片头加上“纯属虚构”。逼急了,他只好说:“中国电影要想搞好,千万别聊这个。领导都不聊这个,咱们爱聊这个,中国电影还怎么弄啊?” 1995年11月15日,北京,导演王朔、编剧兼主演冯小刚在永定门火车站拍摄改编自《我是你爸爸》的电影《冤家父子》。
除了这些不痛不痒的情节,《私人订制》没有了《甲方乙方》的热血,甚至也没有了《非诚勿扰》的情怀。但它的的确确是由王朔编剧、冯小刚导演的,如果翻开冯王二人写的书,几乎可以找到《私人订制》的情节雏形。冯小刚的自传《我把青春献给你》里,写对贵族的看法:“贵族从小坐车就有人给拉车门,车到人到,长大了养成习惯,车一停就举步,赶上没有人适时拉开车门,他能一头撞玻璃上。下了车也不会说谢谢,不是不懂礼貌,是不觉得你是在为他服务了。”《私人订制》中宋丹丹的故事,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这一段。而任何看过王朔小说的人,都会对李成儒故事中“雅俗”的论调再熟悉不过,看不懂就是雅,没钱就是雅,这只是王朔以往长篇大论中的一点点浪花而已。 冯小刚想了很久,“我现在没什么梦想了。”他转头问葛优:“我还拉长有了梦嗓想音吗“:?”有葛—优身体健康呗。”
《私人订制》裸地围绕一个“钱”字。戏里,三个故事的主人公的梦想都可以用得到钱(或者去掉钱)实现;戏外,对票房的预期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。冯小刚不愿意聊票房,“钱是王八蛋”。但拍《私人订制》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华谊赚钱,壹读记者追问,实现梦想的过程中,钱真的不重要吗?冯小刚想了想,“票房分谁聊,发行人聊特合适,导演不合适,观众看报道觉得你挣多少钱跟我有什么关系?”他最后承认,“钱在有些时候是王八蛋,但有时候也是亲人。钱现在就是‘政委’,以前政委给你做思想工作,现在把钱往那一摞,这思想就通了。”
冯王葛组合从初期《甲方乙方》的情谊,到中年复合之后《非诚勿扰》的情怀,都非常清晰,只有在《私人订制》里,他们似乎不见了化学反应。有人问冯小刚,“如果你是私人订制公司的客户,最想完成的梦想是什么?”冯小刚想了很久,“我的愿望好像都实现了,而且提前实现了。现在没什么梦想了。”他转头问葛优:“我还有梦想吗?”葛优拉长了嗓音:“有—身体健康呗。”“那就身体健康。”冯小刚说。